美国东北部的活禽市场(LBMs)被认为是禽流感病*的储备库。在美国禽病史上,所记录的第一例禽流感便是年发生在活禽市场。之后,在美国东北部活禽市场陆续发现不同亚型的流感病*。自年以来,在美国东北部(尤其是纽约和新泽西)的活禽市场又陆续分离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LPAIV)。虽然低致病性禽流感病*几乎不引起临床症状,但是其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还可以通过变异转变成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从而给畜牧业带来严重损失,对人类健康也会产生重大威胁。年,H7低致病性禽流感病*从纽约的活禽市场被分离得到后,纽约州农业和市场部门(NYSDAM)便成为美国第一个颁布法规管理活禽市场流感病*的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饲养户/供应商、家禽经销/运输商、活禽交易市场3个环节流感病*的管理。并规定在进入活禽市场前,选取的禽类应为一个封闭的混合群与其他禽类至少隔离21天,21天后,该混合群要接受疾病的临床症状检查。若混合群是健康的,便随机抽取样本检查禽流感病*。只有在禽流感病*检测也为阴性后,方能进入活禽市场。
年,美国农业部(USDA)建立了活禽市场工作组,主要负责制定消灭美国东北部活禽市场H7N2禽流感病*计划。该工作组推荐利用实时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实验(rRt-PCR)来检测H7和H5亚型,并用流行病学调查来确定潜在的危险因素等。年,USDA动植物卫生监督署(APHIS)兽医局(VS)更新了低致病性禽流感计划,旨在统一各州的禽流感计划,加强管理和预防活禽市场的低致病性禽流感。各州自愿参与,但是参与的州必须按照该计划来制定管理办法。至今,美国的50个州,包括哥伦比亚特区和波多黎各自治邦均已加入了该计划。在活禽市场管理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
活禽市场必须具有许可证或者在所在州进行登记。对于每个市场,都有一个特定的场址编号。市场运作除了要符合项目规定外,还要遵守其他相应的动物法或公共卫生要求。一个市场要想取得资格证或登记必须提供以下信息:(1)市场所有者的姓名、居住地址以及电话号码;(2)营业时间;(3)全球定位系统所定的位置;(4)市场名称、地址以及电话号码;(5)所经营的禽类以及非禽类的种类清单;(6)同一所有者所具有的活禽市场的其他功能设施,诸如:禽类运输、代理。
作为低致病性禽流感计划的参与方,活禽市场必须具有各种功能设施,各设施中的禽类都能接受检验,且具有禽类买卖记录。
活禽市场的管理者必须参加由USDA或所在州所提供的生物安全以及州管理办法培训。
活禽市场的所有员工必须接受由市场管理方提供的生物安全的培训,且培训记录至少要保持12个月,以便动物卫生机构的检查。
市场方应记录禽类的基本信息,如来源、禽类外观等。若购进的禽类无基本信息,则禁止进入活禽市场。
进入活禽市场的禽类必须登记进入日期、来源、颜色、种类以及出售日期等。若所在州另有规定,还需要提供禽流感病*检验证明。
从禽类进入市场起所有的记录必须保有至少12个月。如,任何迹象显示记录被改动或者错填,必须上报给动物卫生部门。
活禽市场管理方必须签订生物安全协议,并要求其所有员工遵循该协议。根据协议规定,活禽市场的环境以及笼舍等必须时刻保持洁净。一旦禽类进入活禽市场,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在离开其所在设备前必须被杀掉以及处理。活禽市场必须定期关闭、清空以进行卫生消*。每季至少关闭一次,持续24小时以上。要经过动物卫生部门的检查经允许后方可再次开放。禽类粪便也需经特殊处理,预防疾病的传播。
活禽市场要随时接受所在州的禽流感病*监测,至少每季度一次。监测的样品应包括从活禽或市场环境中提取的拭子样本,在活禽运输中,刚到市场以及在笼舍时要分别提取拭子样本以及从市场中死的或者患病的禽类所提取的拭子或组织。官方检测方法有凝脂琼胶免疫扩散法(AGID)、捕获抗原免疫试验(ACIA)、实时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实验以及病*分离法(VI)。
经过国家兽医服务实验室(NVSL)rRt-PCR或VI检测为阳性的市场必须关闭。把市场清空进行卫生消*。若动物卫生部门允许,在清空之前,可以有5天的时间来处理禽类存货。
在市场重新开放前,必须经过动物卫生部门的检查。必须检测环境样本,但是在结果出来前,市场可开放。若结果为阳性,市场必须再次关闭(若允许,可有5天处理存货)。在接下来的24个小时里进行卫生消*。再次接受卫生部门的检查。所有检测为H5和H7阳性的样本必须被送往国家兽医服务实验室进行确认以及进一步确定病*特性。
所有在每季度的环境检测中为阳性的活禽市场,必须接受每月一次的检测。若检测为阳性,市场必须关闭(若允许,可有5天处理存货),在接下来的24个小时里进行卫生消*。再次接受卫生部门的检查。在连续3次检测为阴性后,活禽市场便可以转为接受常规的每季度一次的检查。活禽市场或运输中的禽类检测呈阳性时,则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兽医发布由农业部兽医局主管,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主办,《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承办。欢迎您积极投稿、建言献策。投稿请联系中国动物检疫官方(备注:作者已在中国动物检疫,(9):53-56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