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前在东海海域组织了一场援潜救生实兵演练,来自海*各部队的驱护舰、潜艇、援潜救生船和反潜机等多型舰机参加,检验和推进了海*援潜救生体系能力建设。
舰载直升机起飞
援潜救生实兵演练
潜艇位潜基区失事,上级命令我船立即赴失事海区展开援救行动!
演习开始,东部战区海*多型舰机、救生船、拖船和医疗分队等组成的海上搜救群、援潜救生群、空中搜救兵力和各保障兵力闻令而动,快速集结。
一时间,飞机、舰艇海天间织网布阵,综合运用多种探测手段展开拉网式搜索。
布设援潜作业场
失事浮标已发现,22是否明白。
反潜机率先发现潜艇位置。正在东海当面执行战备值班任务的“长岛”号援潜救生船迅速前出,使用深潜救生艇对接救援水下潜艇。
26,你通报目前水下状况……
26水下能见度0.2米……
06,26正在接近潜艇,完毕!
“潜艇遇险,上级令我船立即赴事发海域,使用机动式救生钟进行援救……”在另一海区,“崇明岛”号援潜救生船立即布设作业场,官兵们利用水鼓和铁锚将船位牢牢固定在潜艇上方,准备使用救生钟援救受困艇员。
吊放水鼓
吊放小艇
第一搜救群指挥员李宏庆介绍了本次训练的重点:“一个是LR-7深潜器,一个是机动式救生钟。这两种装备能够更多的利用设备对艇员进行救援,能够最大程度保护受损潜艇艇员的自身安全。”
舰载搜救直升机搜救落水飞行员
演练期间,他们还结合实战需求,设置艇员自救脱险科目,指挥组严格按照新大纲规定,对参演部队作业场布设、水下对接、艇员减压脱险等技能进行检验,对某海上指挥所进行综合考核。据演练指挥组组长赖云俊介绍,在设计演习过程中,主要突出了艇员自救、联合搜救和救生船对接援救三个重点。
地方搜救直升机搜救落水飞行员
这次演练共历时5昼夜,海*十多艘舰艇、多架飞机和多型援潜装备参演,从援潜救生值班兵力应急响应,到海空联合搜寻,再到对接救援等多个行动,逐项实施,全程考核。
这次援潜救生演习有哪些特点?
援潜救生通常采取哪些方式?
潜水员入水
专家解读
这次演习的专家组成员、海*潜艇学院防救系主任付本国分析,这次演习最大的特点是对援潜救生的过程进行了全流程检验。
什么是“全流程”?付本国说道:“过去各个国家搞援潜救生演习往往是截取其中的一段,想定已经找到了潜艇以后开展援潜救生,这只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潜艇一旦失事以后,找到它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这次演习就是从假想潜艇失事以后,不告诉准确位置,靠外部力量从寻找到救人,然后进行救治,这是一个全流程。”
夜间撤收援潜作业场
付本国指出,援潜救生是一个国际性难题,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声呐、深潜救生艇、救生钟等潜艇搜救装备。
吊放深潜救生艇
他认为:
援潜救生第一关就是怎么找到潜艇。年11月15号发生的阿根廷圣胡安号事故,至今没有找到。
高速救生艇在海面快速穿梭,转运脱险艇员
第二关,找到以后怎么把潜艇里的人从水下救出来?各个国家都在充分发展搜寻装备以及救援装备,如声呐,像测扫声呐、图像声呐。另外还有两型装备——深潜救生艇和救生钟,大家都在发展。这两型装备受到海洋环境影响非常大,各个国家都在想方设法怎么样开发更能适应海洋环境的装备。
深潜救生艇在海水中机动
海**医大学潜水医学研究室主任方以群说,潜艇自救脱险作为每个艇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这次演练的重点科目。
无人机运送救生包
他介绍,自救脱险分减压脱险和快速上浮脱险。
减压脱险,是因为失事潜艇艇员离开潜艇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一个通道,对通道进行加压,待通道内压力与失事深度一致后,才能离开失事潜艇。艇员将在高气压环境下暴露。我们呼吸的气体里面含有大量氮气,氮气在体内与其他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随着时间延长、深度加深,体内溶解的量越来越多,如果不安全排出来,人员就可能发生减压病。所以我们要进行减压脱险,通过逐站减压,使体内溶解的氮气通过呼吸循环排出来。
搜救减压脱险艇员
但是失事潜艇艇员在水中逐站减压,在水中停留时间长,对艇员生理和心理影响很大,所以国际上就研究了快速上浮脱险。
快速上浮脱险,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快速加压、控制高压下停留时间并安全快速减压,使体内溶解的氮气量都在安全范围内,不形成气泡,不形成减压病。目前这个技术在英国、美国等北约国家广泛采用。
援救快漂脱险艇员
随船医疗队员为快漂脱险艇员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查
为提高我国援潜救生能力,我*自主研究了快速上浮脱险技术、装备,现已装备到部队。这次训练用的技术和装备都是自主研发,同时验证了部队自救脱险能力。
来源:央广*事
记者:聂宏杰代宗锋王亚林
图片:贾磊方思航刘伟泰聂宏杰
编辑:李攀奇
编审:王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