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清华校园里听了两整天的课,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从宏观经济角度论述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
魏杰教授以深厚的功底、详实的数据、细致的观察、风趣的授课在课堂上构划了一个涵盖中国经济逻辑构架、国际大环境、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国家行为、行业走势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动态的。
同时也宏大的框架,足以让在座的企业家和高管们有井底之蛙被突然拎到高空的感觉,既震惊、又开眼界、还有点晕眩。
魏杰教授是对于疫情后的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的经济学家,坚信只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修复,年中国经济,仍然能交出一个不错的成绩单,尤其是相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经济受到重创的情况下,这个结果将更加亮眼。
他在授课过程以及送给学员的书中,坚信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人创造财富和拥有财富的欲望还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企业还在,产业供应链还在,人口红利优势还在,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还在,改革开放的空间红利还在,基于以上原因,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整体受挫的情况下,还能保持适度增长。
同时他也是一个实用的经济学家,课上半开玩笑地讲到有些历史学家以论证是否存在丝绸之路为业。“论证那个干啥?有没有丝绸之路,我们都是要搞一带一路的。”
我国出国留学的现状
在谈及“新冠疫情会不会阻断我国的全球化进程”这个问题时,魏杰教授提出要做好三件事:“充分发挥制造大国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服务贸易优势。”
在详细论述充分发挥服务贸易优势时,他指出:“中国是世界服务贸易需求大国。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已达到万人,每人按一年学费4万美金计算,生活费每年3万美金计算,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付。”
我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了一下,中国留学生每年为世界贡献的资金支付大约为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大概为亿,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市场。
根据多年留学行业的经验,我也粗略估算了一下,在众多留学目标国家中,美英的留学费用稍高一些,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两个热门国家留学费用相对低一些,而留学生总数占1/3的欧洲(考虑到英国已经脱欧,未将英国计算在内)和亚洲国家的留学费用还要低不少,大概相当于美国费用标准的30-50%左右。
另外,在国外读小学或者中学的费用相对大学教育费用而言应该还会低一些,不过考虑到有的家长会过去陪读,所以也不会低多少。
同时,即便是在美国,如果是位于大乡村的高校(美国有许多高校并不建在繁华都市),由于平时消费途径比较少,生活费可以控制在1-2万美元,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家庭特别富裕的学生在国外留学期间消费比较高,甚至代表家庭在国外置办不动产、做一些机会创投等。
总的来讲,中国在留学方面对于世界的资金贡献即便不一定会达到魏杰教授讲的那么多,也会在亿美元左右,规模相当于年度世界GDP排名第61位的波多黎各,这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当然,随着疫情的到来,出国留学领域也出现了种种变数。
先是在上一任“懂王”防疫失败的现实面前,选择了“甩锅策略”,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让国内民众相信即便他战胜不了疫情,至少还在不断战斗,至于选择的敌人是否正确,那并不重要,因为大多数美国人并不会费事地去深入思考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敌人。
之后为了竞选成功,他又开始利用各种政策工具讨好选民,包括名义上为了降低失业率而对留学生就业甚至入学采取了许多限制政策。
就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看,年我们出国留学总人数为66.21万,年会达到71万,而年归国人员为51.94万,如果简单用66.21万除51.94万,比率是78.45%。但实际上这51.94万归国留学生是1-3年前出国读研究生、4年前读本科、甚至5-7年前出国读本科又读了研究生的归国人员,甚至还包括一些工作了一定时间的中国人。考虑到近几年出国留学生每年增长比例为8%以上,因此可以推算,中国留学生年归国比率应该在90%左右。即便是留下的10%,因为国外早就有的各种就业限制,这些学生基本上也都是在找许多美国人没有能力做或者不愿意去做的工作,无论这份工作是在科技行业里当码农,还是在金融行业做DIRTYWORK,总之在美国资本家眼里这10%的人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是一般美国人能替代的。
接着,“懂王”又以安全理由,禁止给予来自于军事背景院校的中国留学生签证,同时不让中国留学生申请尖端和敏感专业。
这一行为在客观上阻碍了部分学生、尤其是部分准备去美国读研的学生。
但这些政策和姿态并未得到美国国内的一致认可,因为它们实际上已经对美国大学造成了经济创伤,美国有不少大学(包括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保守估计中国留学生达到在校学生总数的17%)中国留学生会占到学生总数的15%以上,而留学生的学费往往是美国本土学生的2-3倍,按照这个标准计算,这些大学1/3的学费来自于中国留学生,不让中国留学生在这些大学就读,不可避免地会引发这些学校严重的经济危机。
不知道当时的“懂王”是知道这种情况仍然故意这么搞,还是真不懂,考虑到绝大多数大学是他各种政策的坚定反对者,不排除一石两鸟、故意为之的可能。
从美国在留学上的动作可以看出美国政客搞政治的热情大大高于搞经济,即便在急需复苏经济的情况下,对内政策仍然不顾疫情实际情况大力推动复课,引发疫情在校园的进一步爆发;
对外政策则将热情专注于政治作秀,给普通民众上演暴击其他国家的爽利大片以获取投票。
这些行为背后的短视逻辑虽然为部分美国精英所诟病,但大多数美国人仍然会采取直觉式、情绪化的思维来束缚这些精英人士的深入思考,毕竟每人一票、人人平等,而对于“懂王”而言,更深远的思考并不重要,因为“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出国留学市场不会受根本性影响
出国留学市场在疫情后会受到影响,主要是各国对留学生政策的变化,以及家长对于孩子在国外安全健康的担心,但我判断不会是根本性影响。以魏氏中国经济分析法来看,可以分析为如下几点:
01
留学增长的动力——中国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欲望还在。
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是国内近几年甚至若干年内无法企及的,中国历史上就是以读书为个人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古代有孟母三迁,而在现代社会任何因素都无法从根源上阻止广大中国学生和家长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
02
留学的主体——中产阶段还在。
疫情会让一批中产阶级资产缩水,甚至会导致因此取消孩子的留学计划,我作为全国性留学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曾经看过因为产业调整造富或者致贫的情况。
但考虑到全国地域的产业差异化、经济发展差异化巨大,足以对冲某个地区和产业的动荡,同时随着疫情过去,中国经济的恢复速度也是惊人的,更何况许多家长会把孩子的出国留学费用列为预算当中优先保留的费用。
03
中国学生的人口红利优势还在。
虽然根据国家统计数字,从年开始儿童出生数量逐年下滑,而且一直下滑到年,但人口基数仍然很大,从年到年(这些孩子高考或者考研可能会选择留学)一共出生了1.09亿,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04
中国政府和人民鼓励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带回先进知识、技术、经验和思想的需求还在。
每年中国的各个部门都会派出大量的公派留学生,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年达到6.58万,这些公派留学生出国都是专门学习国内或者某个领域比较短缺的知识、技能,归国后大几率会进入重点项目或者专门项目。
而更庞大的自费出国留学人群则出于个人爱好或者就业需求,为整体减少中国与世界的知识落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经历过闭关锁国,深受固步自封之害,无论政府还是人民都有出去看看的欲望。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年上半年中国境外旅行支出亿美元,为了“出去看看”就花了这么多钱,而“出去学学”这种深度的、持久并且能够带来长远收益的行动更是具备条件人群的理性选择。
05
国外从政府到大学对于中国留学生的资金需求还在。
国外大学已经习惯了从留学生身上赚取更多的学费,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出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要成为这样的国家,国民必须得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有钱)、坚定的“学习即前途”风气(想学)、对外部足够的好奇(想出去学),中国人身上的这些因素是其他国家人民很难整体具备的,因此对于国外政府和大学来讲,中国的留学市场具备独特性。
06
全球化趋势中更深入地了解他国经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需求还在。
历史上任何国家和地域文化崛起都与对差异性文化的引进、学习有着密切关系,包括美国的崛起也与他们与生俱来的移民文化有极大关系。
国外大学对中国学生欢迎,一方面是源于经济收入,另外一方面让中国学生进入本土大学也是实现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只有保持大学校园内文化有足够的差异性,才能促进更多角度、形式的思考。
全球化趋势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可否认全球化趋势在一定时期内并不会对所有经济体和个人产生正向影响,甚至会在较长时间内降低某些人的收入。
但从长期看,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增长,国际分工更加细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协作是一个必然趋势。疫情虽然对全球化趋势会有一定阻滞,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疫情的冲击也是人类反脆弱的一种有效机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坚强地面对已经发生和未来将要发生的更大冲击。
07
培养更多具备全球胜任力青少年从而带动人类成长和进步,并且建立起人类共同体的需求还在。
清华大学是国内唯一建立了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的大学,我们作为教育机构也成立了自己的全球胜任力研究中心,出版了《全球胜任力——面向未来的青少年核心素养》一书,引进了国际经合组织的《未来世界青少行动指南》和《为全球胜任力而教》两本图书,中国最顶级的高校和民办教育机构都看好全球胜任力在教育方面的前景。
《全球胜任力》作者胡敏老师这个世界的未来并不是由过去的思想和人来决定的,而是由现在正在感知世界并且彼此学习的青少年决定的,这些人要为全人类营造一个共存共生、共同发展的环境,就必须彼此了解并且达到深入理解乃至共情的程度。
不可否认,疫情摧毁了许多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安全感,是继续冒着风险打开门户迎接知识与财富,还是锁上门窗利用内部资源日子能过成什么样就过成什么样?这个博弈的过程是随着疫情的控制情况、疫苗的发现速度和人们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而变动的,只有当政府和民众都有了足够的安全感,相应政策才可能出现反弹,甚至出于争夺生源的考虑会比疫情之前更好,并且可能是各个国家比着赛拿出更好的政策,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像英国这种对教育产业很依赖的国家,虽然一方面不得不向美国大学学习,禁止中国学生申请学习某些专业,另外一方面又不断放开申请、就业等条件,挖美国大学的墙角。
即便是美国方面不断释放各种强硬的信号,但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许多名校史无前例地取消了标化成绩限制,降低了国际生的语言入门门槛,中国学生获得梦校(梦想学校)的录取比例也在提升。
我女儿告诉我,她有不少同学原本是被放在名校的候补名单上,在已经不再有指望的情况下竟然意外获得了录取。
本文作者:新航道集团CHO杨明至于家长的担心,我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我的女儿也在美国留学,并且现在美国工作生活,我对她的安全也很担心。
但在与她的交流中能够感受到生活在一个比自己更强、更自信的异地国度里,她内心中自然而然有一种警惕和自我保护的意识,而她周边的中国留学生都将个体风险降到最低作为重要选择。
同时从疫情最严重的美国8月份开学数据上可以看出,许多中国家长和学生虽然经过了许多次纠结,仍然选择了如期留学,即便是人在国外、课在网上,即便是花着出国的钱、上着在线的课,仍然有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继续入学,哪怕美国大学有GAPYEAR(延期入学一年)的选择。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可以用我在疫情之后到武汉现场与家长们分享时讲的一句话来总结,这句话是名著《基度山伯爵》的最后一句话“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杰魏杰教授课堂趣事
“我很震惊!”
魏杰教授为人乐观豁达,每每谈起亲眼目睹国内发展奇迹,清华经管学院的伟伦厅内就响起他爽朗的声音“我很震惊!”
这句话出现次数之多,以致所有学生在他讲完一个令人振奋的事例后都充满期待地等待那句“我很震惊!”并报以全场欢笑,后来EMBA总群内学生每每谈起一件事,大多数都会以“我很震惊”为结尾。
自嗨型啦啦队员
魏杰教授讲课时谈及自己是首都教师足球啦啦队的成员,开心之情溢于言表,自称最喜之事是到体育场为球队加油,无论哪队得势他都兴高采烈地打鼓敲锣,谓之“发泄”,令我感觉先生颇有魏晋名士之风。
魏老的感情观
魏杰教授还是一个感情颇为丰富的人,谈及当年与梁思成共提保护北京旧城的“梁陈方案”之陈占祥与英国美女柔丝·黛的感情,深为60-70年代特殊期间,柔丝·黛在不知远在中国的陈占祥是否仍在世间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年替他交纳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会费这种义举所倾倒,同时又为陈占祥历经沧桑后几乎不记得柔丝·黛的存在而惋惜。
20年前我曾经深研魏杰教授的《企业文化塑造》一书,翻到封底,看到魏杰教授的面相有睿智、威猛之姿,而本次身临课堂,并获先生撰写的《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一书,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貌,则见到一个儒雅、谦和、宽容、达观的长者。
作为清华EMBA“天”字课程第一讲兼正式授业的第一讲,先生足以当,课程值得学!
作者简介:
杨明。新航道集团CHO,商学苑校长、主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