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外滩的品牌文化活动,“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已陪伴读者们走过了八季,并出版了《江南纪》一书,秉承了北外滩深厚又亲切的人文底蕴与文化活力。
为助力北外滩展现“世界会客厅”的崭新文化面貌,由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建投书局、澎湃新闻联合推出的“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第九季系列读书会将主题定为“城市之光”,选取了巴黎、纽约、东京、伦敦、圣彼得堡、米兰,这6座国际城市为讨论对象,分别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街头文化、城市精神、滨水空间、文学地标、艺术空间,这6个文化领域为话题切入,与读者们在北外滩一同阅读城市,思考城市,一同看见城市未来。
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第九季“城市之光”系列第二期,建投书局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李明洁,为读者们述说东哈莱姆街头墙画背后街坊百姓的生命故事,以及流淌着街头文化的、复杂且顽强的纽约精神。东哈莱姆:纽约缩影每一种族、每一肤色和每一信仰的美国人,都曾经是东哈莱姆的居民。——ChristopherBell
我们今天要讲的东哈莱姆街区,位于纽约的曼哈顿岛上。这个街区绝对不是一个安全、干净、高大上的地方,但它的一街之隔,就是全世界最为高贵、奢侈、豪华、优雅的所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上东区,其中有著名的“博物馆一公里”,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等都在其内。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仅一街之隔,贫富分化如此明显。
东哈莱姆这块区域也有一个“绅士化”的过程。绅士化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存在的,通俗地讲,就是对一些贫困的地区进行投资改造,使它变得中产阶级化、小资化;上海的田子坊、老码头等就是在国内的例子。东哈莱姆也是这样,它的老街区有一个往东北缩进的现象,所以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哈莱姆墙画,也集中在东哈莱姆这个行*区的东北角。
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个街区呢?东哈莱姆在很多意义上讲,都是纽约的一个缩影。一个很“贫民窟”的地方,旁边就是很富裕的地方。纽约就是这样,贫富分化是赤裸裸的、鲜明的、不加修饰的。
东哈莱姆名字的变化也很有趣,其本身就是一部微型的纽约史。这一区域在17世纪的时候叫NewHarlem(即“新荷兰”),因为那个时候是荷兰人买下了它。18世纪的时候德国人和爱尔兰人到了这里。19世纪意大利移民来了,这时他们把这个地方叫做ItalianHarlem。需要注意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战事频频,有万意大利人移居到美国,相当于当时意大利本国人口的1/3;而移居到东哈莱姆的大都是南意大利农民,美国的意大利黑手*,也是从东哈莱姆起源的。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东哈莱姆的德国人、犹太人和爱尔兰人通过砖瓦厂或者橡胶厂致富,意大利人则通过“系统性的犯罪”获得了巨大的利润,都搬到了纽约的其他地方。而后,黑人和说西班牙语的人就开始住进了这个街区,所以它后来叫SpanishHarlem(西班牙哈莱姆)。当地人用西班牙语直接把它叫做ElBarrio,也就是“街坊、邻里”的意思。当然,如今在美国地图上它叫“东哈莱姆”,因为SpanishHarlem这样的名称是含有歧视的。
通过名字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东哈莱姆的历史其实就是微缩版的纽约移民史,从中可以了解纽约是怎样成为纽约的,什么人来什么人走,他们从哪里来又去到哪里。我这里特别引用一段话,来自摄影师Christopher,他是土生土长的东哈莱姆人,从年开始拍摄当地人生活的照片。他在自己的第一本书中说:“东哈莱姆地位显要,它的历史和美国的历史并行,包括后来的南方移民在内的各类移民所追寻的‘美国梦’都在东哈莱姆梦想成真。每一种族、每一肤色和每一信仰的美国人,都曾经是东哈莱姆的居民。”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东哈莱姆不仅是纽约,甚至是美国的缩影。你如果在东哈莱姆走一圈,可以看到各种信仰的教堂和会所,比如意大利人留下的圣卡梅尔山圣母教堂以及犹太人、爱尔兰人留下的痕迹。
因此我们今天讲东哈莱姆,是希望通过它来讲纽约的城市史,甚至是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的。
活动现场
街坊邻里的“原真性”老城市看来缺乏秩序,其实在其背后有一种神奇的秩序在维持着街道的安全和城市的自由。这是一种复杂的秩序。——JaneJacobs
我主要研究的是东哈莱姆的墙画。所谓墙画,它带有叙事的性质,里面往往有人或者有拟人性的事项。比如说大家看到街心公园里的这幅画,上面画着墨西哥的女画家弗里达,画中还有波多黎各的国旗,那大概就是“墨西哥人民和波多黎各人民心连心”的意思。也就是说,墙画是叙事性的,要通过一幅画来表达一个意思。这个意思我读得出来,就属于我的研究范围。墙画有容易被毁弃或被覆盖的特点,所以在学术界很少人去研究墙画,因为很难获得一个稳定和完整的研究对象。
E,thSt.
稍做分析和归纳的话,东哈莱姆的墙画大概有这样四类:
第一类是街区地标类。它会告诉你“我们这里是西班牙哈莱姆”,一般出现在两个街道的交错路口或者是街心公园里。这类画也分两种,一种是有作者的——比如这位Jeremy,他说他就画了“我们这个街区特别要记住的事情”,像年的时候,街和公园路附近发生了一次煤气管道爆炸,2幢居民楼坍塌,大概有9人死亡。
ESt.+ParkAve,-,JeremyVeGa
第二种就是下边这张,是很多人在一个街心公园一起作画,所以我没有问清楚到底是谁画的。在这些画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符号的重复出现。它是一面旗帜,波多黎各自治邦的邦旗,也就表明了这个地区主要的居民是波多黎各人。波多黎各在南美,是一个岛链,是美国的一个自治邦。
ESt.+ParkAve.
第二类是纪念人像类。拉丁裔的南美人有一种文化传统,会给逝者画一张“安息画”,希望逝者能够restinpeace,有一点类似于中国人的墓碑。纪念人像类的墙画一般都是在他的故居或者去世的地方旁边。这一类画在拉美人群中接受度非常高,也非常被尊重,一般不会被涂抹或者覆盖。安息画有自己的规范,会标有逝者的名字、生卒年月及其贡献等。从形式上来讲,墙画有多种的材质,除了直接在墙上画的之外,还有用马赛克、布或纸等材料拼贴出来的。比如社会活动家潘多加的安息画就是请知名匠人曼纽尔用马赛克做的。当地有非盈利组织会通过募集资金来改善老旧的贫困社区。为了鼓励这个社区的人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们会出钱请一些有当地生活经历的艺术家来画一些社区中名人的安息画。
ESt.+2ndAve.,ManuelVega,
当然,还有当地人自行画的安息画。比如这张画给一个诨名叫Booga的人,他年在药房抢劫美金和致瘾药品时,被街对面加油站的退休警察在混乱中打死了。当地人告诉我这名杂货铺老板是Booga的亲戚,所以在墙上给他画了安息画。这位Booga事实上有11次被捕记录,还被怀疑涉嫌多起枪击谋杀。
ESt.+1stAve.,
这就是东哈莱姆的逻辑,斗争冲突就这样时刻发生着。但哪怕是这样的人,也有人给他画安息画,他也有亲人和朋友,包括他在黑帮的兄弟。有人在他的画像旁边写了几个字:“停止暴力”。他的生日时,还会有不少人在那里点蜡烛祭奠他。
我认为名人的画像很重要,它鼓励这个社区,树立榜样的力量;但是像Booga这样底层草根的安息画像,也是街头文化的重要部分。
第三类,就是社区问题类。它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直接控诉”,比如我们看到的这一幅墙画来自JamesDeLaVega,年的时候他被邀请来美化东哈莱姆社区的墙,他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和毕加索关于战争的作品《帕尔尼卡》非常像,但他画的不是战争,而是贫穷和*品。他画出了属于拉丁裔的黑发,加重了画面的压抑感,同时还标出NY字样的纽约洋基棒球队红色帽子,所以很明显这就是在讲纽约的东哈莱姆的故事。
E,St.,,JamesDeLaVega
另外一类则是属于“间接讽劝”类的。比如这张“一个女孩靠在好几本书上”的墙画。这幅画中的三本书是真实存在的,有《奥巴马:承诺之子、希望之子》以及教辅书《帮助儿童学数学》等。这类画一般会出现在社区中心、学校和警署的门口,就是它所讽劝的事情的主管单位旁边。在东哈莱姆,失学率、少女怀孕率都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这么小的一个地方,有22个国家救济项目、4个无家可归者安置点,由此可见这个地方的社会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ESt.+2ndAve.,
第四类就是风俗民情。这张画引用的就是ThereisaroseinSpanishHarlem这首歌。这幅画是两个女性艺术家完成的,它精准地再现了这个区域族裔的主体构成:一半是拉丁裔,30%的人口是黑人。画中有拉丁文化的亡灵节标志,这在墨西哥或整个南美都是非常重要的民俗。东哈莱姆街头,孕育了很多流行文化的产生——比如说流行音乐。有很多的青年艺术家、音乐人,从这里获得他们的灵感,获得他们对生命很复杂的感触,这里的街头文化养育了甚至是催熟了这些年轻的艺术家。
ESt.+1stAve.,LexiBelle,DaniellaMastrian
我在这里想用年Jane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针对东哈莱姆所写的话来为上述关于东哈莱姆墙画的分析和归纳做一个小结:“有一种东西比公开的丑陋和混乱还要恶劣,那就是藏着一副虚伪面具,假装秩序井然,其实质是视而不见或压抑正在挣扎中的并要求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