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胡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风云客阿根廷失联潜艇圣胡安号的最后时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66445.html

阿根廷失联潜艇“圣胡安”号的最后时刻

文/吴蔚

年11月15日

12:30AM

大西洋阿根廷海域

圣豪尔赫湾东部

正值午夜,海风渐强波涛浪涌,海面上出现了一条细细的航迹。很快,航迹渐宽越发显著,海面竟被劈开,一幢黑影缓缓浮出水面,一时间海面气泡充盈水声轰鸣。舷号为S-42的阿根廷海*柴电潜艇“圣胡安”号紧急上浮,指挥塔上的通风管时不时有白色烟雾腾起,通风管紧邻的航海雷达迅速投入工作,全向扫描周边海域,以免潜艇与航渡中的船只发生碰撞。刚刚升起的海事卫星天线是潜艇与外界取得直接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执行任务的潜艇一般采取无线电静默,只被动接收指令,甚少主动发报,更遑论使用海事卫星电话。除非,潜艇自身遇到了大麻烦。

艇长拨通了港岸基地指挥官的电话,汇报“圣胡安”号潜艇刚刚扑灭了一场火灾。海水从通气管涌入艇内,造成电路系统发生短路并引发了明火。火势很快得到了控制,发生短路的电路系统已被隔离,潜艇将使用剩余电池组继续航行。五个多小时后的清晨6时许,艇长依照条令,将上述情况汇报以报文的形式拍发至海*司令部。

时间来到清晨7点30分,进入昼间航渡的“圣胡安”号始终保持航向,驶往母港马德普拉塔基地。艇长再一次拨通了海事卫星电话,向岸指汇报,潜艇正按照预定计划潜航,全体艇员一切正常。这是“圣胡安”号与外界的最后一次联络。

上午10时31分,圣豪尔赫湾东部海域水底传来剧烈而短暂的爆炸声。

十八个国家的搜救力量在平方英里的海域里搜寻至今仍未有好消息传来

最后的电报

阿根廷海*在“圣胡安”号失联接近两周后方才公布了这艘潜艇失联前与外界的联络记录。这姗姗来迟的“时间轴复原报告”甚至是被阿根廷一家媒体“逼出来”的。A24——阿根廷一家24小时滚动播出全年不间断的新闻台透过消息人士拿到并立即公布了“圣胡安”号艇长在潜艇失联前向海*司令部拍发的电文。次日,阿根廷海*公布的“时间轴报告”证实了A24新闻频道的消息准确性。这也让耗尽氧气几乎没有脱险可能的“圣胡安”号的事故原因逐渐浮出水面。

让我们来看看艇长的这封电报:“海水透过通风系统涌入艇内的三号电池组,引发了电路短路以及电池组早期火警。前舱的电池组已经无法使用,我们目前正在使用后段电池组进行潜航,目前情况稳定,如有最新情况我们将随时汇报。”

这封电报拍发自清晨6时,四个半小时后,“圣胡安”号发生了剧烈爆炸与外界失去联系。让我们记住这几个与“圣胡安”号最终命运密切相关的关键信息:海水涌入通风管、电路系统短路、前舱电池组起火、潜航。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认识一下“圣胡安”号。

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海*的表现令人失望,“圣胡安”寄托的又岂止一代人的厚望。

柴电潜艇“圣胡安”

“圣胡安”号潜艇年6月完工、年11月服役,失联时其舰龄已达32岁。若一艘“32岁”的驱逐舰可以称为“英雄迟暮”,那么一艘“32岁”的柴电潜艇几乎可以用“老态龙钟”来形容。潜艇所面临的服役环境一般要比水面舰艇恶劣许多,因而平均寿命也短不少。作为地地道道的德国制造,“圣胡安”刚服役时被誉为阿根廷重振海*雄风的标志。满载排水量吨的“圣胡安”号属于德国为阿根廷量身定制的TR-型,比“远房亲戚”德国著名外贸潜艇型要大不少。作为一艘柴电潜艇,“圣胡安”号的动力系统由四台MTU柴油机与一台西门子电动机共同组成。若想解开“圣胡安”爆炸之谜,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动力系统是如何运转的。

中期维修时的“圣胡安”号电池舱,引起火灾的恰恰就是这个娇气的部位。若为了便于理解,不妨粗略地将柴电

若为了便于理解,不妨粗略地将柴电潜艇比作一台放大版的“油电混动”汽车,由电动机、发动机以及电池组共同组成。堵车时使用电动机节省油耗,匀速巡航时使用发动机以最佳工况转速运转,若需要短时间内提速,则电动机发动机同时输出功率。发动机还可消耗燃油为电池组充电。柴电潜艇则是披上“战术需求”外衣的油电混动汽车,匀速潜航时以经济时速使用电动机输出功率耗费电池组电量,做战术动作需要短时提速也可凭借电动机扭矩大的优势迅速提升航速。缺点也同样明显,那就是电量折损飞快。若电量见底,柴电潜艇就必须上浮至“通气管深度”,将通气管露出水面,让柴油机开始运转,提供动力的同时也为电池组充电。正因为柴电潜艇所使用柴油机对氧气的依赖,让它不得不遵循:水下潜航-上浮充电-水下潜航的航行规律。一位神出*没的杀手若是行踪变得有规律可循,便不再可怕。至于不依赖空气推进的AIP潜艇与推进效率更高的核动力潜艇的出现,那都是后话了。

透过艇长的电报我们得知,上浮至通气管深度的“圣胡安”号因为海水灌入导致电路短路电池组起火。尽管火势被扑灭,但铅酸电池组着火后产生的大量有*气体以及电池组充电时生成的氢气需要通过换气系统排出艇外,因此“圣胡安”号潜艇只能选择水面航渡或者处于“通气管深度”的半潜状态依靠仅剩的后舱电池组低速航行返航。然而,最致命的因素我们尚未考虑在内,那便是恶劣的海况。

“圣胡安”号的指挥塔上方凸起物就是通气管,航行时它可升出水面。

“魔*西风带”

“圣胡安”号失联的大西洋阿根廷海域处于“魔*西风带”,南纬45度~60度附近,常年西风不断,气旋频繁,风大浪高,气候恶劣。平时最小的风力大约7~8级,大多时候都达到10~12级。在过去一周内参与搜寻“圣胡安”号的多国救援船只也因恶劣的海况退避三舍。潜艇由于长时间航行在水下,为克服阻力艇体大多使用“水滴型”设计,这也意味着现代潜艇在高海况下水面航行将会冒着极大的风险。依照惯例,水面海况恶劣时,潜艇一般采用潜航的方式进行规避:任而海面滔天巨浪,我自水底畅通无阻。然而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圣胡安”号面临着一个几乎是绝望的境地:它无法深潜。

于是我们可以还原出这样一个悲壮的场景:海况越来越恶劣,西风带来的涌浪恰好与“圣胡安”号北上返航的航线相切,这意味着“圣胡安”号要顶着巨大的横摇摆动、冒着失去姿态倾覆的危险,本就不快的航速下还得保持向左打舵,以抵消从西边不断冲击而来的力量。为了降低横摇以及减少阻力,艇长决定进入“通气管深度”潜航。潜艇的剧烈摇晃很快得到改善,航速也提升了一些。然而起伏的涌浪仍不时地拍打进裸露在海面上的通气管。在这样持续航行四个半小时后,涌入通气管的海水终于让管内的抽水泵失去作用。通气管使用效率骤降,断断续续涌入的海水也引发了电池组的持续反应,艇内氢气浓度上升,一声巨响后,万籁俱寂。

不同于双壳体结构的“库尔斯克”号,“圣胡安”的储备浮力少之又少。

无尽深寒

爆炸发生后“圣胡安”内或有人员幸存,但作为一艘吨级的柴电潜艇可供艇员逃生的空间几乎不存在。爆炸带来的次生火灾将会迅速切断艇内的电力供应。发生爆炸的极有可能是前舱电池组,而电池组的上方便是指挥室。我们已经无法奢望爆炸发生后,指挥室内还有幸存人员能操纵潜艇的吹排系统将水柜中的水紧急排出,让潜艇浮出水面。储备浮力本就捉襟见肘的“圣胡安”号就这样无法挽回地下沉。等待它的将是更悲惨的结局:深度计指针快速转动:50米、米、米、米...艇体外壳因巨大的水压而扭曲,发出骇人的金属嘶鸣,更多的阀门被水压冲开,更多的海水涌入艇内。当深度超过米时,也就是远远超出“圣胡安”的设计最大潜深,它将被水压无情碾碎,散落水中的物件与油污被洋流吹散,从海面上看,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距离“圣胡安”号潜艇失联已有两个星期,理论上讲,艇内已无人员生还的可能。若“圣胡安”号在不幸中尚存一丝侥幸,爆炸发生时,它所处的海域深度并没有超过它的极限下潜深度,或许座沉在了米深的海床上。那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仍然有可能让它重见天日,让心碎的家庭能够手捧亲人遗物。“圣胡安”号的悲剧已经注定,它的运气十分糟糕,几乎遇上了所有最坏的情况。

那么当潜艇事故发生时,我们是不是真的就束手无策呢?当然不是!人类在海底世界中相互博弈已有将近一个世纪,多少英雄折戟沉沙,又有多少英雄*门关走了一遭后又重见天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