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胡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语middot子路篇ldqu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225/4343550.html

儒家经典时习群《论语》研读晨课

总第一百八十五次,辛丑岁第三十九次

时间: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十九日6:30-8:30

内容:论语·子路篇

第十九章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第二十章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点评:

班吉庆先生、唐元平先生、董卫国先生

辅助主讲:

高基贺学友(第十九章)、常雪皊学友(第二十章)

主持:*婧学友

▲《论语(玩诵本)》杭之先生主编▲唐元平先生唐元平先生,江南书院副院长,华南农业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鄱阳湖知行学园创始人及指导老师(年创办),广东私塾联谊会发起人及会长,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主张“固中华文化之本,培民族精神之元”,被《广州日报》评为“疯狂读经人”。▲班吉庆先生班吉庆先生,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言学会、中国训诂学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古代汉语文字学、训诂学的学习和研究。退休前任文学院汉语教研室主任,江苏省语委咨询专家组成员,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扬州市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两次获“扬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称号。▲董卫国先生董卫国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南*法大学哲学系教师,西南*法大学国学经典与人文教育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孔子研究院(曲阜)礼乐文化中心特聘研究员,辅仁读书会发起人。主要研究方向:儒家哲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论语·子路》第十九章研读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01

董卫国老师

好的,那我先把这一章相关的一些注解给大家疏通一下,这些注解确实,可能理解起来有困难。因为我们没有读到《孟子》和《中庸》,但是有看不懂的,大家要去学着去读注疏,读不懂呢直接发群里问。我们现在有的时候,就是有点不好意思问,这样其实不太好,读书不能好面子,这不行的。孔子尚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何况我们本来也有师生的名分,对吧。

首先,这里樊迟问仁,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句话其实从字面上说他讲得很平实的,并不是什么很高奥、说得很玄妙的道理。对这几个字的解释,朱子的解释已经很到位了,“恭”、“敬”、“忠”这三个字本来意思就相互接近。“恭”呢,我们现在也就是说恭敬,朱子说“恭是主于容”,主于这个容貌,不放肆;“敬”说是主于中,中就是内心的专一;“与人忠”,忠这个字,汉儒的注解(说)“中心为忠”,忠就是诚,内心真诚,不欺枉,对别人要以诚相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那这是一个把我们通常说为人处事的原则,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三个方面都概括了的准则。这个准则有它的普遍性,怎么普遍呢?“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即便到了这个夷狄的地方也不能丢弃的,为什么呢?因为夷狄也是人,而这个就是人道。樊迟问仁,仁道就是人道,从人从二的这个“仁”,它就是这个人民的人。“仁者,人也”——中庸里的话,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都是讲的这个意思。这个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孔子说仁道就是让人做一个真实的人,所以(说)它有普遍性嘛。

夷狄虽然跟我们风俗不同,可能语言也不一样,但是对于人之常情的一些道理一定有他共通性的,所以说“虽之夷狄,不可弃”。对于夷狄恭敬,他也会高兴的,夷狄也不喜欢一个骄傲自大的人,也不喜欢一个满嘴谎话的人,他也需要被尊重,需要一个恭敬、真诚的君子。所以后边程子说这是“彻上彻下语”,那什么是“彻上彻下”?这个话在朱子的注解中好像不止出现过一次。

这个“彻上彻下”是说从普通人、从一个凡夫一直到圣人,那都是应该这样的。一个君子要去学圣贤,一个普通人要去学君子,那都是从这里入手去做的,也就说这是最基础的,所以说“圣人初无二语”,这个“二语”就是前后矛盾的话,圣人不会说前后矛盾的话,圣人谈的这个道理恰恰是什么?恰恰是一以贯之的。

“充之则睟面盎背”,充就是彻底的做到,从这里扩充开去,时时刻刻没有间断,随时随地没有中断,那样的话(产生的)效果就是睟面盎背。(主讲人)查的这个资料是很对的。这个“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什么意思呢?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这些道理不是外在的,它不是外在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外在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这已经是第二层的意思。

仁义礼智的根源是在我们心里,它是我们内心本有的德性。我们去保养这些德性,去涵养自己的良知本性,它就会表现为转化我们生命状态的一种力量,表现为变化我们气质的一种能量,就是不光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说:德性修养仅仅是改变我们的行为,不光是仅仅改变我们的行为,而是(还会)转化我们整个的生命状态。一个好人,(我们说)说他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确实就是有这样一种圣贤气象,有他的一种亲和力,有他的一种感召力,有他的一种圣贤的气象,乃至于他的声音样貌,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而这就是“其生色也”生色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睟然见于面”表现在他的面容上可能是非常的温和、非常的庄严。“盎于背”是表现在自己的整个躯体上。“施于四体”四体就是四肢了,就是手脚是吧。他的动作,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威仪,这是对个人的一种效果。然后呢,“推而达之,笃恭而天下平矣”。“笃恭而天下平”是《中庸》里的话,什么叫“笃恭而天下平”呢?这个笃恭是说君主自己做到笃,“笃”就是实,真实而恭敬或者叫真诚而恭敬,既真诚又恭敬那就不需要做别的了,就平天下了,就天下太平了,这说的是一个社会治理上的效果。

“充之则睟面盎背”,这是由孔子(说的)这个话来修养个人而达到一个生命境界的状态。“笃恭而天下平”这是由孔子这句话而达到的一个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状态,这是说这个话的一个效验,“彻上彻下语”嘛。这个话看似浅近,但恰恰是通往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一个根本的路径,不要看它很浅近,但是它却蕴含着“致广大尽精微”的一个一以贯之的道理。这是(对)程子这句话(的解释)。

胡氏这句话,应该是胡宏的话,他说樊迟问仁三次,这次是最先。三次应该说肯定不是(同)一次问的,应该有时间的先后,这个时间的先后只是说孔子三次回答樊迟的问仁,他应该有一个次序上的考虑,这个次序上的考虑不用深想我们应该也知道,孔子对樊迟的这个回答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这里说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个是最先回答的,然后才是“先难后获”,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这应该是在最后的一个回答。为什么胡宏这么说呢?我觉得这么说肯定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因为这三次它应该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次序。这里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个话它是一个落脚处,说的是当下我们应该如何从自己的言行举止,乃至于心态直接去下手做的。

弟子问仁,孔子不会告诉一个概念,仁是什么?仁不是一个道理,不是一个知识,我们读《论语》最关键最关键的就是要理解孔子所说的仁是什么,不光是理解的问题,而是真实的能够洞见到仁、真实的能够觉悟到仁就是我们真实的德性,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命,这个是太重要太重要了,所以不要把这个仁最后读成一个概念,读成一个知识,那是最大的一种可惜?那是买椟还珠。

这里边这一章是直接的、最切近的说下手去做的。然后说樊迟问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难而后获,这是说一个求仁的态度,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笼统的讲法,就(是说)求仁一定是先难而后获,为什么说先难呢?先要想着如何去克服掉那些困难,克服掉自己的惰性,这是最难的,然后他自然而然就有收获了。就是你在做这个“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工夫的过程中,这个人真正的体会到难了,这说明这个人真去做工夫了,说明他真的试着去反省自己、去约束自己,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去磨砺自己的习气而以坦诚真实的心态面对别人,这个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要先难后获。

最后说“仁者爱人”,这不是连在一块说的,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问知,孔子说(“知人”)。那里边说的这个“爱人”,那就是说呢,有一个效验对吧,因为他举的是圣王的例子——“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那是爱人的一个效果,爱人怎么样呢?就是如果对于管理天下来说,真正的爱人就是让天下之人都能够受到一种引导、受到一种感化,“举直错诸枉”嘛,“能使枉者直”。就像舜举皋陶、汤举伊尹,那不是百姓都能够享受他的福泽、享受他的恩泽,这才是“爱人”,这是一种大爱了,这是说它的一种效验。所以胡氏——胡宏是这么说的。

这个当然也是前人的注解,那这里边我们要去对这句话思考,仁是什么?这很重要。樊迟问仁,我们可以试着去把樊迟的角色转化成自己,自己带着这样一种真正的关心去问孔子,你想孔子会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孔子依然会这么说的。如果是换个角度,“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句话我们是亲自从孔子他老人家那听来的,你对这个话会有什么感受?这个话看似浅近,但是呢,却包含着孔子的仁教一以贯之的精神。

什么一以贯之的精神呢?这个我们要联系其他的孔子对学生回答仁的地方来理解。仁是什么呢?仁是从哪儿做起啊?那孔子跟颜回说“克己复礼为仁”,视听言动都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不就是恭敬嘛;孔子回答仲弓问仁,叫“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不就是恭敬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不就是忠嘛,这个不就是诚嘛。所以这里边一以贯之的精神是什么?一以贯之的精神就是忠恕之道。

就是曾子来,孔子跟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怎么理解这个“一贯”的呢?曾子就说这是忠恕。忠恕是一体的,不是两个。“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居处恭”这是说对待自己的,“执事”是说做事,“与人”那是对待别人。这三个其实是一种心、是一个心做出来的,这个心面向自己的时候就是恭、就是要谦恭,做事的时候就是要专一,对人的时候就(是要)真诚,这是一(个心),不是说三个心,这是一以贯之的一个精神,就是忠恕。

02

班吉庆老师

唐老师、董老师好,各位学友好!今天讲樊迟问仁这章,主讲人准备得很充分,引用的资料很多,董老师刚才也进行了非常透彻的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

对于这章我谈谈我的看法,因为刚刚董老师把许多道理都已经讲过了。本章的意思,“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一个是对己,一个是对事,一个是对人,这个是很显然的。然后讲到胡氏的那个顺序那里讲得非常的好,刚刚董老师也说了因为它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我对于这三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是这样的):这章讲的是仁的基本内涵,就是董老师刚刚说到的落脚处、下手处——具体怎么去做,(是)基本的内涵;先难后获那一章可以说它是个一般的规律,怎么一般的规律呢?

做事情总是有难啊,你只有克服困难,那么才有收获,那么也许是樊迟在落实老师讲的这三条里面有些地方进不去,夫子鼓励他先难后获,所以我理解这是个一般规律;最后讲的那个仁者爱人,那是根本的精神,也就是“仁”这个根本的精神。所以这样是不是可以理解他这个三次的顺序,一个是基本内涵,一个是一般规律,一个是这个根本的精神。这个我大概理解就这些,因为其他的有许多董老师刚刚讲的很透彻了,时间关系就不多啰嗦了。

另外,有一点提示一下主讲人,你在引用那个《中庸》的三十三章的时候,读到《诗经》“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的那句,有两个字的字音你要注意一下,一个是“不显”的这个“不”,它是通“丕”,丕就是大的意思啊,这个应该读pī,另外那个“百辟(bì)”不是这个君主嘛,不应该读pì好吧,这个我们注意一下,因为杨老师也讲过嘛,读音要读的准。谢谢大家。

03

唐元平老师

班老师,董老师,还有各位学友,大家早上好!

刚刚两位老师对这个义理已经阐述得非常的充分和完整,我就不再啰嗦。我就想补充一下,大家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