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胡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田浩HoytTillman我的思 [复制链接]

1#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位年青教师杨立华,他写了一篇文章(目前还没有发表),写哲学史、思想史在国内、国外有什么分别。他提到狄百瑞、安乐哲,也提到我,他认为这些老外站在外面的立场,所以比较容易有不同的意见。比方说,狄百瑞、安乐哲、杜维明就特别喜欢歌颂儒家思想,可是很多国内的学者可能不太清楚,他们为什么要歌颂儒家思想。在我看来,狄百瑞和安乐哲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阐发中国古代思想的。狄百瑞的立场,是特别注重欧美的传统,因为这对他来说是最宝贵的一个传统。所以他研究中国,特别是宋明理学,就试图找到一些与欧美传统相同的地方,这样就能证明他的传统价值观具有更多的普遍性。可是他的主要立场还是欧美的传统。安乐哲与狄百瑞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虽然他的一些价值观跟狄百瑞差别不是很大。但他强调儒家思想,主要是想利用儒家思想、儒家的价值观来批评欧美,这是他的一个主要工作。我自己觉得这两位学者还有杜维明,他们是从哲学性的或是宗教性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他们的做法、他们的立场都有道理。而我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我希望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今天我想谈一谈我研究思想史的若干心得和结果。

我希望把我自己放在中国历史的演变中去理解。如果我批评朱熹或是批评儒家思想,我自己觉得有两个可能,一个是从外面来批评,另外一个可能,你可以从一个传统里面来分析、来批评。比如说,朱熹也存在这样的立场,他不但批判佛教,也严厉地批评儒家的一些学者,包括二程的门弟子,因为他把他自己放在这个传统里面。所以,当你在一个传统里面,更主要的是分析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内容。在我自己看来,我把自己的一部分放在儒家思想的传统里,可能有的国内学者会不承认,但我自己这样认为。同时我承认,我是一个老外,但这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从外面的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传统。一个在传统中长大的人,研究这个传统,很容易觉得这样子的演变、发展是很自然的,不必解释。可是从外面的角度,比如说中国人来研究美国历史,就会让美国学者觉得有帮助,从外面看可以看出来一些比较新的立场或是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子演变?站在别的国家或别的传统的立场,好像这样子发展并没有什么道理,是必须要进行解释的,这样就把传统里面的一些发展或是演变问题化了。我觉得这是外部立场的一个好处。

我目前最得意的一本书是《朱熹的思维世界》,年在台湾云晨文化公司出版,差不多六年以后又用简体字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把道学的演变讲清楚,而且是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这个演变,从一些儒家学者的*治活动、社会合作,面对什么样子的*治问题来分析道学的演变。这就涉及到道学与理学的一个差别。

要区分理学和道学,我们就需要回顾儒家思想在宋代的发展。首先我要说明我对一些术语的用法。我用“世儒”(conventionalConfucians)来表示宋代这样一些学者,他们追随从先秦到汉唐以来的学术传统,这个传统在他们看来是连续不断的。他们更倾向汉唐的注疏之学,而不是他们同时代具有革新意义的新经学,而且,他们谴责这些革新者偏离了传统。我用广义的宋学或宋儒来表示那些参与了儒学复兴和儒学创新的宋代学者,所有这些思想家都认为他们可以直接理解经典中圣人的原意,而不必借助汉唐学者的注疏,因为他们与圣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宋学或宋儒概念并不能包括宋代所有的儒家学者,因为这个概念排斥宋代那些保守的世儒。但是宋学或宋儒是一个很宽的概念,包括了北宋一批主要的思想家,如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王安石、二程兄弟等。道学则是比较宽的宋学概念下的一个群体或学派。

道学不仅包括北宋五子,同时也包括司马光和胡(宏)氏、吕(祖谦)氏家族的一些成员,而且,胡宏、吕祖谦都属于十二世纪道学的领袖人物。我将《诸儒鸣道集》看作十二世纪中期这个较宽的道学群体的代表,作为对《诸儒鸣道集》特别是其将张九成这样的思想家也包括在内的回应,朱熹编了《伊洛渊源录》,在那本著作里,朱熹开始缩小道学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二程和周敦颐。尽管如此,那本著作还是给了胡氏、吕氏家人相当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