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胡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印尼潜艇失联,53名人生死未卜,全球仅1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安全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4月21日,印度尼西亚海*1艘德国制造的型潜艇“南加拉”号在距巴厘岛海岸约千米的地方进行训练时失联。虽然印尼方面称该艇携带的氧气足够支撑艇员熬过72小时,但型潜艇的最大潜深只有米,而事发海域的水深有米到米,如果这艘潜艇已经坐底的话可能会被过大的水压直接压成铁饼,53名艇员看来是凶多吉少啊。今天已经是事发第3天了,当务之急是要确定潜艇的状态,然后再制定救援方案。

印尼海*共有5艘潜艇,2艘德国造型吨级潜艇,即年服役的和艇,此次失事的潜艇是艇。还有3艘是韩国引进德国潜艇技术后产的“张保皋”级潜艇,艇号分别为、和。

潜艇出现事故后通常有紧急上浮、闸套逃生、快漂逃生、鱼雷管逃生、逃生舱逃生、外部救援等多个方案。

潜艇内部出现火灾、漏水等情况后一般会先进行紧急上浮,这时潜艇会通过压缩空气将潜艇两端压载水舱里面的水全部吹除,同时开动马力以30度甚至更大的角度冲出水面,只要能够浮出水面潜艇的损失就会降低到最小程度。

▲潜艇紧急上浮。

闸套逃生是借助一个直径约2米但注满水的钢质圆筒,高度有10米和30米两种,每组15名艇员身穿脱险装具进入闸套外室,随后将压力加至与圆筒内水压均衡时打开圆形防水门进入闸套内室。首位脱险艇员还负责将系有绳索的救生浮标放出水面并使之处于垂直状态,其余艇员就可顺着绳索逃生。

快漂脱险则需要艇员穿戴橡胶尼龙布制成的救生衣并戴上透明头罩进入到高约2米、宽1米多的钢质圆筒,筒内随后会瞬间形成高压,并以每2秒翻一倍的气压将艇员弹射出水面。不过目前英国MK系列潜艇脱险抗浸服已可以在到米水下让艇员成功脱险,而且这套脱险服还具备一定的保温能力。

▲MK-10脱险抗浸服。

鱼雷管逃生需要多名艇员同时穿戴好携带氧气的潜水服钻进狭窄漆黑的鱼雷管内,接着给鱼雷管注水加压到与逃生环境一致的压力,然后人员按不同的深度分阶段逃生。在这一阶段需要艇员克服加压和鱼雷管黑暗带来的恐惧,而且对人员逃生设备的密闭性要求较高,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通过鱼雷管逃生。

▲鱼雷管逃生也是有效手段之一。

逃生舱一般是用于艇员的集体逃生,俄罗斯就习惯在潜艇指挥台设置了一个漂浮逃生舱,紧急情况下艇员可集体搭乘通过漂浮逃生舱完成逃生。

▲俄国潜艇指挥台设置有集体逃生舱。

上面提到的逃生方法多是潜艇自救的,如果潜艇自救失败沉到较深的海底就只能依赖外部救援。外部救援一般是将潜水器与潜艇的逃生口进行对接,然后再将艇员转移到潜水器上来,当前主要有麦肯救生钟和微型救援潜艇两种,而且也有过一些成功救援的例子。由于外部救援往往无法及时赶到现场,还需要艇员熬到外部救援到达才能开始逃生。综合来看现代潜艇自救的手段是比较多的,而当潜艇需要外部救援时所有艇员生还希望就十分渺茫了。

▲核潜艇上搭载的潜艇救援设备。

尽管现代通讯及探测功能十分强大,但想要在茫茫大海中找到1艘潜艇还是非常困难。年11月15日阿根廷海*“圣胡安”号潜艇失踪。事情发生后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参与了搜寻潜艇的任务但依然没有进展,直到年11月17日才宣布在距离阿根廷千米的大西洋海底发现了该艇的残骸,不过阿根廷方面最终放弃打捞。

▲年麦肯救生钟。

可见潜艇的救援工作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即便是自制和国外引进的设备加起来计算,全球也只有中国、英国、日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意大利、印度、韩国、瑞典等11个国家具备潜艇救援能力,印尼则是与新加坡签署了相关协议,发生事故后可共享潜艇救援船。

4月22日,新加坡派出“MVSwiftRescue”潜艇救援船赶往事发海域,“MVSwiftRescue”长85米、宽18.3米、排水量吨,由新加坡ST工程公司设计、建造并运营,该船搭载的DSAR-6快速深潜救援器可在米深度对遇难潜艇实施救援,顺利的话往返仅需15分钟。8年11月下水后,“MVSwiftRescue”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第1艘具备潜艇逃生和救援能力的船只。不过新加坡的这艘船虽然功能强大,但最快也得在4月24日才能赶到现场。

▲新加坡潜艇救援船。

同一天马来西亚皇家海*也派出1艘名为“MVMegaBakti”潜艇搜救船前去救援,“MVMegaBakti”由新加坡吉宝集团负责建造,年9月24日加入马来西亚皇家海*,排水量约0吨,长80米、宽17米,该船装有双锁减压舱(DDC)和全球定位系统智能浮标跟踪系统(GIB)以及遥控无人船(ROV)。遥控无人船能够确定遇险潜艇的状态并清理相关障碍物,同时还具备投放补给吊舱的能力。

在茫茫大海面前人类依然很渺小,今天已经是“南加拉”号潜艇失联的第3天了,希望在未来几天能够诞生海*营救史上的新奇迹!

这里是通俗易懂的武器知识/战争历史科普小站,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