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百度图片)
最近的几篇文章在我这里产生了一些综合效应。引发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建筑的思考的延伸。
《全球最好的城市会不会“MADEINCHINA”?》
昨晚这篇周榕老师在三联周刊发表的文章刷遍朋友圈,超级文和友的再次火爆引起我们的思考。
周老师由此引发了对城市和建筑的思考。他从现存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在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中不被允许的文和友存在的价值。
文和友的商业成功的证明了建筑师(这里指的建筑师不是具体实施项目的建筑师,而是指掌握建筑理论并受理论指导来进行实践的建筑师)的失败,如果一个成功的项目并不需要建筑师的参与,那么只能说明建筑师失去(或降低)了话语权和存在的社会价值的。
《除了建筑形象,建筑专业人士和公众还可以交流什么?》
这是之前有方推送了范文兵老师的一篇文章,范老师的文章观察非常敏锐,罗列了教科书中绝对看不到的现实中出现的尴尬局面。
摘自文内观点:
1,建筑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建筑师与大众的交流。他从引起建筑专业人士抓狂和愤怒的“具象建筑”和“山寨建筑”谈到专业人士与大众交流的焦点:“建筑形象”。
2,建筑师在与业主的对于“具象抽象”的争论中最终让位于“出钱”的业主。
3,大众获得“高雅美学品味”需要“脱胎换骨”的审美学习与训练。
4,“要认识到现代化观念是整个世界的大趋势”,作者在观点后举例,认为世博会英国馆实现了用抽象语言表达具象,从而论证了“机械美、抽象美与象征意义的表达并不矛盾。”——大趋势就一定正确么?
5,“要尊重中国大众对“具象、象征”方面的文化及美学诉求。
思考:
我们既然要秉承西方现代审美和设计又如何满足大众具象的审美需求?我们需要让大众获得与我们一致的美学品味但又在实际项目中不得不让位于出钱业主的想法。这些现象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舶来自西方的理论已经明显的水土不服了。
《再造文明认同——“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的多维价值》
周榕老师发表于建筑学报的文章,
其中的一个观点:作为一种文化约束的“丑陋建筑评选”
为了说明我的思考,我简要做以下论述:
1,两位老师的观点共同之处在于认为我们现在的知识和理论也就是关于现代建筑和现代审美是我们应该秉承的。这一点值得商榷。
2,回到真理观。现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实中如果大量且持续不断地出现背离现有理论的现象(具象建筑和山寨建筑——关于复制曼纽尔卡斯特有专门的论述),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不是现实错了,因为难以解释现实,而很有可能我们的理论只是局部理论。比如牛顿理论对于红移现象无法解释。
3,关于文化的产生。文化是由生活方式产生的,如果生活方式由西方产生的“现代主义”所改变,那么其文化如何延续和发展?文友和案例是商业的文化嗅觉自觉起作用的结果。
4,中国的那些“丑陋”建筑,你不能单纯归为某一个业主或建筑师的想法,而是社会集体无意识的集中反映。很多确实丑陋,很多有其“幼稚”的一面,但其不难看出包含了对以“客观、理性和思辨”为前提的现代建筑及其思考模式的反抗。我们要做的不是对其批判,而是反思我们秉承的西方“方法”与现实的问题的矛盾,中国建筑不会是一项从天而降的发明,而正是从这些现象和思考中走出来的接地气的建筑。
(完)
关于中国建筑问题的系列思考:
中国建筑到底要不要“库哈斯”?
为什么农村流行欧式住宅?
无预设建筑
严复对中国建筑的启发
为什么设计乡村建筑需要两点“预设”?
我如何评价恒大足球场方案?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看恒大另两座足球场候选方案
乡土中国——一场秘密进行的建筑实验
广西河池
最近文章:
陈嘉映解读高考满分作文——关于哲学“黑话”的对话
建筑与文学——《高晓松对谈麦家:小径分岔的花园》有感
村上隆《艺术创业论》——对建筑的启发
西安米兰双城双年展访谈——李翔宁(上)
西安米兰双城双年展访谈——李翔宁(下)
今早我读懂了一些王澍
普利兹克建筑奖——感受
无预设工作室设计项目链接:
清华明斋门厅修缮
清华x-lab工作区空间室内设计
binggo长春众创空间
启迪咸宁孵化器
五大道许氏旧宅改造
塞班岛度假酒店
“窄院”住宅
迪拜克里克港标志物
云南民宿
邛崃院子
公交亭
纽约波多黎各马里亚纳飓风纪念碑
竞赛系列:
云南安宁金方乡村项目:菜市场,图书馆,民宿
邛崃院子竞赛
迪拜克里克港竞赛
折纸帆船—纽约波多黎各玛利亚飓风纪念碑竞赛方案
无预设近期文章链接:
建筑师就是个画图的?——普利兹克奖不同意这说法
我为江一燕点赞!——这样的甲方我需要一打!
由高考和清华电子校友卡想到的
打算选清华学建筑学?先了解下这些!
建筑师奥加提(Olgiti)的“非参照”是指什么?
西安探访系列:
马清运在蓝田
向空中发展——唐朝古寺罔极寺
住在西安八路*办事处是什么感觉?
西安阿房医院
米长的“大杂院”
我想这是世界上最诡异进入寺庙的方式
大明宫遗址公园是怎么建成的?
这样三曲四折的巷子是我们童年时的游乐场
夹心单元住宅
日常思考:
《十三邀》里你欣赏谁?
清华第一批留洋的建筑“学霸”们
如何成为“明星建筑师”?
建筑要过的七道关
建筑师最容易得什么病?
严复对中国建筑的启发
中国建筑到底要不要“库哈斯”?
建筑师访谈系列:
纪录片:吴良镛
库哈斯讲乡村
王澍的三个访谈
安德鲁在中国
卒姆托讲述自己的故事
藤本壮介访谈:未来之未来
西扎多伦多大学讲座
参观系列:
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四方美术馆
清华周年校庆的“工字厅”
teamLab花舞森林的奥秘
农展馆的ARTBEIJING
谷歌地球看建筑系列:
开启上帝视点
谷歌地球看建筑——中国建筑
谷歌地球——五分钟看纽约
三分钟看英国
无预设其他展览报道链接:
法国杜尚提名展
诺曼福斯特清华艺术博物馆建筑展
隈研吾“大/小”展
无预设工作室设计理念:
无预设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工作,
对“工作内容”、“工作方法”、“设计目标”“理论背景”等没有先入为主的预设。
工作室不会一定只做什么类型的设计,
只用什么类型的方法,
只达到什么样预想的目标。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相对固定的设计模式,
那就是“倾听”“思考”和“有针对性做出反应”。
联系:
wechat:yangyangstudio
email:wuyushestud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