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胡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独立出版是否有未来 [复制链接]

1#

(年)11月在云南丽江有个艺术活动,为了参与其中独立出版与独立书店的对话活动,我想了这个题目。临近活动的前一天,因为工作缠身,没能成行,因此还让活动方取消了航班以及预定好的房间。原来安排好的对话活动,也不得不更换他人,给活动方带来不少麻烦。我从心底里非常过意不去,为此也深感歉意和遗憾。有许多做书和做书店的朋友,没能见上一面。我觉得这样的对话活动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希望以后可以见到越来越多这样的活动。

回到题目上来,独立出版是否有未来?这个题目要是放在德国或法国去谈,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只有小而美的出版,不存在所谓的独立出版,在德国或法国乃至在全球来看,“独立出版”的“独立”二字显得莫名其妙。在之前与副本制作的冯俊华沟通的时候,他也表示说,应该舍弃“独立出版”这个说法,改称“小出版”,因为“独立”二字让人误解。此外,也有叫做“私出版”或者“自出版”。

德国迈黎氏(Mairisch)出版社三位年轻的创始人,最初的时候只是组织一些年轻作者的作品朗诵会,并且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更多也是业余的时间在做这些活动。在活动之余,他们推出许多年轻作者的作品,就像国内现在许多小出版机构一样。从做出版到现在,迈黎氏差不多也有15年的时候,拥有自己的办公地点,整个出版团队保持在6人左右,出版近40种图书,每年超过场文学或音乐的交流活动,已经是一家独具特色且潜力十足的出版社了。类似迈黎氏这样的出版社,小出版也好,小而美也好,说到底是出版社。而对于国内的大多数独立出版机构而言,不管规模和印量是小是大,始终不是出版社,顶多也就算是图书公司而已,更别说那些根本不是公司的出版机构,比如泼先生、联邦走马、不是出版、阿米巴、假杂志、苏菲独立出版等。

独立,之所以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大家所提及,在于独立出版在国内的确有很明显的特殊性。这不光是一个国际书号就能解决的,因为申请一个国际书号,不管是在香港还是在德国或者法国,都不困难,甚至是极为便宜,更关键的在于,这样的存在不被这个国家的出版机制所接受,因此,独立就有了它应有的含义。它的确是独立的,因为它“逍遥法外”,不受控制,甚至说,它的自由就是它的罪过,这就是独立出版在国内的问题。

独立出版是否有未来?我在这里谈论的绝非那些在自己领域之内同样做得很优秀的图书公司,而是那些几乎都不算是出版机构的出版机构。像早期的德国迈黎氏一样,它可能只是几个臭味相投的伙伴,像早期的法国午夜一样,它可能只是一种对存于写作之中的某种个人化的敏感,仅此而已。恰如迈黎氏出版社的口号,它们只对作者和作品负责,其他的一概不关心。

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独立出版的“独立”二字,仅就出版尴尬境地的敏感而言,而不是针对出版内容的敏感而言。这么讲,是因为我不希望太多的人误解这两个字,甚至夸大这两个字,把“独立”之中小而美的东西变成它的反面。我所见到的独立出版机构,不管是做小说、诗歌、摄影、艺术等,从不与“非法”二字有任何的瓜葛。如果有一天,有人愣是要指认它们之间的瓜葛,那么还不如去公园里指鹿为马,那样显得这个人更可爱一些。

在回答关于未来的疑问之前,我遇到过许多种答案,总结下来,这些答案其实是一个答案,那就是走正式出版的渠道,让独立出版这件事变得鲜亮起来。有这样答案的不在少数,甚至是大多数,这不奇怪。在这个号称从一穷二白起步走向富强的国家,什么事情最好都按照这样由小做大,再由大做强的逻辑来看待。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如果说在独立出版阶段,印量只是维持在几十本,最多也就是上百本的书籍,在正式出版之后,能否保证就可以达到几千本,甚至上万本。我觉得,这样的任务交给任何一家出版社或者图书公司,都是很难办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出在我们对出版以及对市场一贯的理解上。

前些时候和颜峻在一起,聊到这个事情。他以撒把芥末为例,认为独立出版努着劲头做销量,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撒把芥末最近出版了法国具象音乐家莱昂内尔·马凯蒂的新作CD,并附有颜峻写的长篇乐评,印数有限,但出于制作的考究以及印刷的工艺,投入的资金却不少。要想收回这些投入的成本,光从销售书籍和CD来看,不是没有可能,可是时间上没有保证。这对于一家独立出版机构来说,意味着出版周期总是不可控而又充满风险。

相比之下,泼先生显得更为保守。几年下来,每本书的印刷基数基本保持在50册(只有个别书籍突破百本),而且使用预售模式后,亏本的问题已经解决,算是慢慢步入正轨。而所谓的正轨,也就是每次能保证每本书籍50册的印数(其中十几册用于赠送作者和设计)而已。但这样其实已经足够了。让更多的人买到这本书,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冲销量对于泼先生而言,是个伪命题,也是个陷阱。在网络时代,恰如颜峻所说,书籍应该是免费的,出于成本考虑,如果我们做不到纸本的免费,那么起码应该做到网络阅读的免费或者收益最小化。像豆瓣阅读这样平台的出现,对于收益最小化、影响最大化的传播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上次云南的对话活动之后,负责召集独立出版与独立出版的何志玮告诉我,他与联邦走马的恶鸟、假杂志的言由以及几家独立书店有了初步的想法,成立一个民间的联合机构,将各方面资源整合在一起。这个想法,我在年的时候,和朋友曾谈起过,当时想的是做一个独立出版的图书馆,把优秀的民刊、独立出版都收录进来,并提供预售服务,只是当时条件不允许,也没精力来做这个事情,就搁浅了。现在大家重新张罗这个事情,冀望为独立出版和独立书店做一些事情,虽然开头难,但假以时日,相信还是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独立机构已经认识到,独立的未来,绝非标新立异,亦非风行市场,而是坚持自己的品性,在既有的市场评价体系之外,给出独立的评价体系。尤其对于写作而言,我们甚至已经习惯了按照既有的市场评价体系来评价一切:市场前景不看好,就不要写,市场前景不看好,就不要出。独立出版的价值,就在于从一开始就坚持用区别于市场评价体系的标准来衡量作者和作品,如此一来,自然不能很好地盈利,但这就是它“小而美”的地方。这也就是我想说的独立出版的未来:不是做大做强,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专注天底下“小而美”的事物,让越来越多的个体或伙伴都可以在既有评价体系之外拥有新的、别的评价体系,创造多样与丰富,发现、制作、分享、交流,这就够了。

***

写完文章,发现问题还是很多,当然误解也不少,干脆把相关的问题和误解列出来,一个个解决,并欢迎大家一起商量:

1、为什么叫出版,或者出版机构?出版机构与自出版不是矛盾吗?

哈桑嘉娃明日香:独立出版,如果我坚持认为那跟出版没有关系,只是“私印刷”会不会显得很刻薄?但我认为,如果坚持要做“小而美”的东西,就不必硬要跟在国内语境中并不那么高尚的“出版”二字连在一起。

兔子等着瞧:“出版机构”四个字和“自出版”就是相矛盾的。

国内的独立出版机构,我知道的一些,都不能称作自出版或私印刷。首先他们有自己的出版要求,而且有的要求非常严格。以副本制作为例,他们对一本书籍的内容会有专门的讨论,由几个人一起商量一本书籍是否符合副本制作的要求和制作方向。这跟传统意义上,某个人自己写出来东西自己印刷不是一回事。独立出版,之所以还是出版,就在于它坚持了一种独立的价值与判断,这种独立的价值,对于各个独立出版机构而言都是不一样的。

“出版”这个词,的确已经市场化甚至已经过分市场化了,但独立出版的“出版”二字,我个人觉得不是市场化,而是意味着一种独立的审美价值判断。我们知道,对于出版社来说,决定一本书是否值得出版,有很多考量,但不管哪种考量,这种判断都出自内容、市场、作者等多重权衡,是一种专业的判断。而独立出版,主要针对内容,其他因素只做极少的考量,或不予考虑。

2、为什么把国外的独立出版排除在外?难道国外的独立出版生存就很理想吗?

Rapha?l:怎么还把法国排除在问题之外了?每年巴黎都举办国际独立出版沙龙(今年是第11届)。面对集中化的图书产业,那些独立出版人(社)的日子相当不好过了。

奥德修斯?:欧洲出版是个什么状况?中国基本是个沉没市场。

的确,国外的独立出版机构也不好过,但这跟我要说的国内独立出版的尴尬境地是两码事。说实话,我一点也不期待独立出版做大做强,因此在市场的意义上,我觉得独立出版的未来等于零,尤其是跟那些大的出版公司相比,独立出版的那些盈余不够一杯餐前茶水。

之所以将国外的独立出版机构,也就是小出版机构排除在外,是因为国内独立出版更多面对的不是市场的困境,而是存在的困境。它存在于一个灰色的地带。这种尴尬,是国内独立出版最大的顾虑。

从国外情况来看,独立出版在行业市场里正在被边缘化,但这不一定是坏事。一定程度上,这种局势会促使许多独立出版机构去细分市场,走向预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