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
同题异构
精彩纷呈
年1月19日,有幸在线上观看了《小学教学》编辑部联合广东鲍银霞名师工作室、河北何金花名师工作室、江苏陈金飞名师工作室三个团队开展的“同课异构”网络教学研讨活动:共同研讨“认识三角形”。活动安排了冀教版、苏教版、人教版的三节“认识三角形”和课后的三个小型讲座。内容像盛宴般实用丰富,有共鸣、有思考、有收获,带给我思想和观念的进一步清晰。
冀教版团队:三角形的认识(下图是电子课本)
亮点一:通过动手摆、拉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执教教师马征征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请三个同学用同样的一组(三根)小棒做一个三角形,贴到黑板上,虽然放的位置不同看似三角形不一样,但是移动后发现,摆出的三角形形状是一样的。再请四位同学拿同样的一组(四根)小棒摆四边形,发现有的摆成长方形、有的摆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摆出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三角形不能摆出其他样子,四边形可以摆出不一样的来。让学生感受到: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也是三角形的唯一性。趁势教师又让学生动手分别拉一拉四边形也拉一拉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通过亲自动手摆,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就是三条边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就确定,不可改变,同时在动手拉的过程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切身感受。
亮点二:课后讲座对于空间观念的解读如拨开云雾般见青天。邯郸市复兴区教研员何金花课后的交流全程脱稿,娓娓道来,感受到她业务水平的精湛,让我由衷的佩服。
点赞解读一:冀教版三角形的学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一下辨认三角形,第二:四下认识三角形和三边关系,第三:四下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四: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她从行为动词方面剖析了对于三角形认识的逐步加深。前两个阶段属于图形的认识,后两个阶段属于图形的测量。但是图形的测量是图形认识的加深,属于微观角度的认识,具体从数量化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图形。
点赞解读二:落实空间观念:第一要加强物体于图形的关系建构,由物体到图形是抽象思维,由图形到物体是想象,都是落实空间观念的有效手段。第二,加强图形的变换,比如:三角形倒着放改成正着放着,都是图形位置的变化,在变化中体验图形的位置不是它的本质属性,图形的形状才是本质属性。第三,加强两种直观:视觉直观和动作直观,小学是直观几何,即:所见即所得,所以要加强视觉直观。而动作、操作是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教学中学生拼一拼、搭一搭都是很好的助推空间观念形成的很好的学习方式。第四,加强两个结合:语言形象结合、数形结合。空间观念的描述可以用图形语言画出来、可以用符号语言记录下来、还可以用文字语言写出来,教学尤其要让学生完整的进行表达,会增加空间观念的有效性。
课堂思考:
第一,做数学比听数学更有效,如果让学生更多的进行动手实践,会比少数学生动手其他学生听讲观看更有效更有体验。
第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得出要利用好学生真实的生成,还要发挥好推理思想的介入。年轻就是资本,敢为人先就值得称赞,讲课教师马征征很有潜力,不放弃继续努力,会是很优秀的教师!
苏教版团队:三角形的认识(下图是电子课本)
亮点一:讲课教师创设新颖、有意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有挑战的情景,贯穿课堂的始终。百慕大三角地处北美佛罗里达半岛东南部,具体是指由百慕大群岛、美国的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三点连线形成的一个西大西洋三角地带。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涉险经历百慕大三角的人物,是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这一真实事件的呈现吸引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围绕三个大问题展开:为什么叫百幕大三角?哥伦布如何成功穿越百慕大三角的?怎么样寻找"罗莎里"号轮船?这些问题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眼球,可见数学与学生感兴趣的有挑战性的情景联系,会有效,毫无置疑。同时一分为二来看这个情景,据一些资料介绍,到目前为止,对"百慕大三角"的解释还有好多不确定性,历史的真相如果不是课堂贯穿的问题,真的就值得商榷了,情景要真实也一定不容置疑。
亮点二:课堂知识点的处理设计的非常巧妙。苏教版的三角形的认识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高的理解以及画高等,内容是比较琐碎的。从整节课看,学具的准备、视频运用的恰到好处、教师的教学环节细致地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和生成,同时把学生推在课堂主体地位,做到教学生成多样化,可谓教学环节瞻前顾后、非常流畅。比如学生提到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教师就顺势用字母A.B.C表示三个顶点,那么三个角、三条边该怎么表示?后面找迈阿密到波多黎各与圣胡安的最短距离时,高的教学时、以及练习解决问题时用字母表达就自然运用,凸显了其方便和简洁。再如:三角形的概念教学,安排学生用三根小棒搭三角形,教师巧妙地给学生准备了搭不成三角形地小棒突出“围成”和“首尾相接”。包括后面教师和学生比一比三角形,这些环节都是教师提供材料引发学生的操作与思考,水到渠成中自然得出结论。再如:情景背景巧妙地设置了方格纸,练习部分罗莎米号消失,船发出信号:船与A.B两点形成三角形,船可能在哪里?这些环节的设置都非常巧妙地在解决问题中暗藏着学生数学数学素养潜移默化的培养。细微处都可以感受到江苏有非常好的教师队伍、江苏教师的教学理念非常领先,呈现的课堂是精心打磨非常用了心思做准备的。
亮点三:讲座“漫谈指向素养发展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印象深刻之处: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地为学科育人理念,学习过程是可以育人的,学生的独立思考、大方表达、认真倾听、敢于质疑补充完善都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都是过程育人的充分体现。内容可以育人、数学知识可以育人,学习过程同样可以育人。陌生情境中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的素养的体现。
课堂思考:三角形概念的教学,课堂记录:
师:什么是三角形呢?
生:三角形有三个角、三角形有三条边、三角形有三个顶点等。
师:这只是你们的理解,给数学下定义要科学、严密。大家想制作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拿出信封中的三根小棒,试着搭一个三角形。
…….
建议:三角形概念的得出为什么不说有三个角、有三条边、有三个顶点?教师如果利用反例,是不是学生会更认同?而不只是用更科学、更严密来笼统解释。
人教版团队:三角形的认识
(下图是电子课本)
亮点一: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讲课教师肖丽华是五十出头的一位教师,能一直与时俱进,参加研讨公开教学非常难能可贵。整堂课的设计,可以感受到她教材熟于心,教学经验丰富,尤其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困难,对于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很清晰,并提前帮助学生回避解决了学生的困难。在教学三角形高时,首先在比较中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高”与“矮”,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动手画出来,打通三角形高与点到直线的距离,呈现课本上三角形高的准确定义,可谓滴水不漏。在巩固画高的环节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三角形DEF确定任何时候都比三角形ABC高吗?启发学生转换三角形的位置来画高……这些方法的运用说明心中清晰的知道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教学都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亮点二:拓展延申深化教学内容。人教版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包括:三角形概念及表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高这些内容。教师对于高的教学给学生足够训练强化的时间,而且拓展到钝角三角形的高。不仅如此教师再次延申:直观的变化三角形的高低,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三角形底不变时,高的变化影响着三角形大小即三角形面积的变化;三角形底和高不变时,三角形的形状却有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些环节的设置引发了学生后续的思考,做到了课堂的纵向延申,三角形教学体系化。
课堂思考:正如课后讲座:从“妈妈课堂”到“学生课堂”中所说一样,教师往往从自己出发,认为:这个很重要,我要给到孩子们,教师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慈爱地对待孩子们,我不带着走,孩子们会乱。教师放不开手,牵着学生走、给予学生的状态是好多一线教师的教学状态。没有经历就没有体验,学习做事都是如此,我们不可能帮孩子一辈子,学习和成长就是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规范到规范、由无序到有序地学习才是学生学习该有的样子。让学生经历磕磕碰碰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烙印的过程,也是孩子成长必须经过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素养落地生根。相信学生,放手学生,课堂上教师再退后一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不同版本、不同年龄的三位教师带给我们不同的课堂,学习借鉴之处可圈可点。感谢《小学教学》编辑部,感谢三个名师工作室团队带给我们的精彩!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