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胡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细节曝光中俄双方首次演练实际ldqu [复制链接]

1#

“报告指挥员,船开始吊放LR7艇。”

“报告指挥员,LR7艇发现俄潜艇。”

“报告指挥员,LR7艇到达潜艇救生平台,对接成功。”

5月2日上午11时许,中方深潜救生艇浮上海面,机械臂将其回收至救生船甲板后,两名俄海*潜艇艇员从救生艇舱口爬出。

中俄“海上联合—”*事演习5月2日进入海上联合行动实施阶段的第二天。联合援潜救生演练是当日演习的最大看点,中俄参演兵力首次完成深潜救生艇互相对接对方潜艇并实际进行艇员转移。

演练中,中国海*“海洋岛”号综合援潜救生船与俄罗斯海*“别洛乌索夫”号救生船展开联合援潜救生演练。参演双方各派出一艘潜艇模拟“失事潜艇”,由对方救生艇进行实际对接,演练援潜救生行动。

援潜救生是国际性难题

援潜救生是一项集潜水医学、深潜技术和动力定位系统等技术于一体的复杂工程,至今仍是世界上尚未彻底解决的难题。

年11月15日上午,在南大西洋海域执行任务的阿根廷海*“圣胡安”号潜艇,发出最后一次通信联络信号后,便销声匿迹。直至年11月阿根廷海*宣布,在距离海岸公里的大西洋底米处找到失踪的“圣胡安”号,且船体已经变形。

援潜救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深潜救生艇与失事潜艇救生平台对接,形成硬密封并与潜艇艇内均压,在深潜救生艇和潜艇之间建立救生转运通道,将失事艇员转移到深潜救生艇,再由深潜救生艇转运到救生母船。

北部战区海*某防险救生支队副参谋长刘道东表示,援潜救生行动主要存在两大难点:第一个难点是搜索潜艇。区域广阔,探测手段有限,搜索潜艇难度大。第二个难点是在*金时间内确定潜艇位置,并通过系列复杂操作将其救援。潜艇失事以后生存时间非常有限,水下的海流还会对深潜救生艇产生较大干扰,因此在有限时间内确定失事潜艇位置并成功实施救援存也在较大难度。

中俄双方首次组织互相实际转移艇员

此次演练并不是中俄“海上联合”系列演习第一次进行援潜救生演练。年中俄海上联演的科目内容就包括援潜救生演练。

在年的演练中,俄方潜艇模拟失事潜艇坐沉海底,长岛号先使用图像声呐精准定位“失事”潜艇后快速抵达目标海域,进行动力定位布放作业场,吊放深潜救生艇入水,之后深潜救生艇潜入深海与“失事”潜艇进行对接,实施紧急救援。

相比年中俄海上联演的援潜救生演练,这次难度更大。这主要表现为:这是双方首次组织互相实际转移艇员。某防险救生支队深潜救生艇中队中队长朱昱晟表示,年的演练中俄双方并没有进行实际的艇员转移,而此次演练双方参演兵力互相对接对方潜艇并实际进行了艇员转移,交流更加深入。

作为国之重器的潜艇具有很高的保密程度,援潜救生能力也被视作潜艇战斗力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援潜救生领域开展深度*事合作,既需要对对方援救装备和能力的充分信任,也需要双方在潜艇性能参数上进行相当程度的开放。中方导演助理、海*参谋部作战局副局长高秀成认为,“中俄双方首次组织互相实际转移艇员,充分说明了中俄两国海**事互信、*事合作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深海”及配套“母船”

自19世纪末问世以来,潜艇作为深海利器备受各国海*青睐。但变化莫测的海底险象环生,一旦潜艇失事跌向黝黑的海底,后果往往是悲剧性的。因此潜艇设计时就预留了救援接口,一旦出事,便于将幸存的艇员转移到海面。

救援设备平时用不上,可一旦需要使用,就是决定潜艇兵们生死的关键因素。目前,世界上拥有深潜救生艇的只有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少数国家。

年我国开始研制深潜救生艇,年试验成功“”型深潜救生艇。目前,该型深潜救生艇已经退役。年底,我国从英国引进“LR-7”型深潜救生艇,成为中国海*援潜救生的主要现役装备。

深潜救生艇平时存放在码头待命,执行援潜救生任务时搭载于大型综合援潜救生船上。该船被称为深潜救生艇的“母船”,主要负责吊放、回收深潜救生艇,并具有为其供电、供气、供压以及转移营救艇员至加压舱治疗等功能,是其“坚强支撑”和“补给港湾”。

援潜救生船是大国海*才有的“标配”,它的所到之处,亮出的不是肌肉,而是大国的担当和实力。中方参加此次联合援潜救生演练的“母船”是中国海*“海洋岛”号综合援潜救生船。

海洋岛号综合援潜救生船,舷号为,总长度米,排水量余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该船年开始在海*北海舰队服役,可执行对失事潜艇援潜救生作业、各种潜水勤务、援救失事水面舰船和营救落水人员等任务。该船搭载了先进的LR7型深潜救生艇,该艇主要用于失事潜艇的救援。在海洋岛船的舱内中心区域,搭载了一套饱和潜水系统,这是该型援潜救生船的主力装备之一。

来源:央广*事综合,部分资料来源学习*团等

作者:周宇婷吴楠徐凯悦

责编:李建峰

编审:朱西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