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商业失败,与一系列的国内外危机同时发生,发生了什么
冷战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帝国最后几十年的历史。它始于至年间的冬天,此时英国和美国的战略决策者开始对苏联在中东欧建立强大军事力量的规模和目的感到惶恐不安。年12月,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宣布将撤出苏联部署在欧洲的武器装备则意味着冷战的结束。
在某些方面,冷战跟它的前身——大棋局,即英国和俄国在19世纪的中亚之争——十分相似,尽管后者听起来没有那么险恶。它是一场关于胆量、外交手段、军备竞赛、情报搜集与破坏的角逐,双方对彼此间心怀不轨的意图和能力表现出持续的担忧。不过冷战时的情况更加险恶,互相对抗的两阵营不断地宣扬其目标是要建立由共产主义或是资本主义一手遮天的世界,而且从年8月苏联进行第一次原子弹试验起,核战争的威胁从未间断。
冷战不是蓄意发起的,在早期也并没有人知道它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持续多久,那些在华盛顿和伦敦负责远景规划的人也只是明白在二战结束之际苏联会在东欧拥有一个庞大的无形帝国。由于害怕苏联利用在欧洲日益壮大的共产党为代理人进行扩张,年12月希腊内战爆发。四个月后,麦克米伦将斯大林形容为另一个拿破仑,而美国战略家已然洞悉了这一点,他们从年5月就感到英国无法在离开美国援助的情况下抵抗战后苏联对西欧的侵犯。
英国主要担心苏联对其帝国的威胁,他们对前半年苏联对利比亚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觊觎感到不安,并拒绝撤离波斯北部。在年2月联合国第一次大会上,苏联政府抨击英国在地中海、印度、波斯和荷属东印度的政策,使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ErnestBevin)坚信苏联将谋求摧毁英帝国。美国的军事战略家也持相同观点,他们认为在也许会出现的持久全球对抗中,英帝国将发挥巨大作用。
年2月,丘吉尔在哈里·杜鲁门总统的热烈支持下,赴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Fulton)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明确地强调此时英美结盟正如曾经在战时一样至关重要。美国需要英国作为盟友来对抗并不友好的苏联,因此华盛顿对英帝国的态度变得温和。至年间的冬天,罗斯福缓和了反对法国重新占有印度支那的态度,似乎意味着一些改变。印度支那(胡志明在那里领导着越南独立同盟会)和马来亚出现了大量共产主义抗日运动,极有可能颠覆政权,此时允许前任统治者重新占领这两个殖民地在政治上无疑是明智之举。
非殖民化仍会到来,但这一进程最好交给英国和法国,他们会在将权力转交给傀儡之前把当地的共产党员消灭殆尽。冷战的第一次小规模冲突发生在-年冬春的西贡(Saigon),英印武装控制该城市,以确保法国的一支军队能成功登陆。日本战俘重拾装备并积极投入到对越盟游击队员的作战中。3这种用旧敌御故友的做法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愤怒不已,显然他还需要去领会整个世界正在兴起的关于忠诚和盟友的新格局。
工党政府并不欢迎冷战,尤其是因为它阻碍了国家的复苏,因为本就稀缺的资源不得不投入到军备竞赛中。年的竞选中,工党以大胆的设想取胜,其竞选纲领《让我们面对未来》描绘了一幅有关社会和经济革命的宏伟蓝图,旨在建立一个新的耶路撒冷。福利和教育由富有的政府负责,经济复兴通过国有制、白厅管理和私人企业的融合来实现。这背后的逻辑一直影响着英国的政策,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玛格丽特·撒切尔基于对自由市场价值的认识,启动了一场全新而至今仍未完成的革命。像年工党的追随者一样,她的拥护者也是空想家,确信他们已经寻找到完美的制度,能带来普遍的认可和繁荣。
在年大选之际,帝国问题居于次要地位。工党的确表明它会给予印度自治,但当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在议员竞选中提到这一问题时,他被礼貌地无视了。4英国的西非学生常常听到工党,尤其是党内左翼政治家发出同情的声音,故而积极投入到竞选中,期望工党的胜利能够使他们国家离独立之日更进一步。结果却令他们失望了,而且在几年之后他们便发现工党和保守党的殖民地政策如出一辙。
这并不公平,但却可以理解。既然已经决心要在英国建立新耶路撒冷,工党便着手在殖民地建立一些小耶路撒冷。这是工党殖民地政策的宗旨,事实上与旧时温和的帝国主义没有什么两样。社会公正至少与最终的自治同等重要。克里奇·琼斯曾说,在肯尼亚,占统治地位的种族用廉价劳工支撑起它的文明,那种社会是不能容忍的,尽管自年起他在殖民大臣任内也没能做出什么改变。
不过他确实吓坏了非洲的白人居民,以至于当年10月保守党赢得大选后,他们才如释重负。
工党殖民政策的指导方针刚好在战前和战时构想出来。社会和经济的复苏要优先于自治的方案,尽管二者其实是互补的。问题在于英国的热带殖民地十分贫穷和落后。一个调查委员会于战前不久抵达西印度群岛,揭露了这滩死水的浑浊景象:非婚生育率达到60%到70%,性病蔓延,疟疾肆虐;多米尼加(以种植酸橙和斑斓的邮票而闻名)1/15的人感染了雅司病,平均年收入为15镑。
为了挽救经济和物质的颓势局面,和年出台的《殖民发展方案》给道路和桥梁建设、诊所、学校、医院以及供水系统提供补助和贷款。人们认为,良好的基础设施能为经济上的自给自足铺平道路。毫无疑问,殖民地只有在能养活自己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自治。至年,英国投入万英镑改善殖民地状况,但同一时期,财政部坚持将2.5亿英镑的殖民地出口贸易所得存于伦敦充当英国的货币储备。
殖民地靠英国政府的微博施舍勉强度日,而属于他们的财富却闲置在伦敦,情况简直令人抓狂。
财政部不妥协的态度部分来源于殖民部的愚笨。由国家出资,大量生产冈比亚鸡蛋和坦噶尼喀花生的宏伟计划由于准备不足和经营不善而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在坦噶尼喀花费的万英镑使当地人得到英亩可耕种土地、三个畜牧场和一个烟草种植园。另一项政府出资的事业——殖民地发开发局——也告失败,既没带给殖民任何好处,也是纳税人的巨大损失。
工党中的两股思潮导致了这些灾难:其一,武断地判定私人投资是对殖民地的剥削,而同政府签约的企业则不是;其二,有一种观点认为,精心地计划殖民地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能节省急需的美元。进口食品并不会使英国耗尽宝贵的美元储备,殖民地的商品出口反而会使其增多。结果是谁都没有获利,而且殖民地感到他们的经济仅仅只是英国致富的工具。这或多或少是事实,但拥护者则辩称政府的殖民地企业会及时带领当地致富。
非洲的商业失败与一系列的国内外危机同时发生。年,苏联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柏林封锁,马来亚共产主义者领导的游击战打响,冷战进入危险时期。英国及其帝国成员已经决定支持美国,根据年3月的杜鲁门主义,现在是承诺抵抗苏联的时候了,以阻止其采取直接侵略或阴谋等任何形式实现进一步扩张。一年以后,马歇尔援助开始进入西欧,挽救其经济以及那些在无助情况下很可能会落入共产主义之手的人们。